華語武俠影展之《名劍》

高雄市電影館及光點華山電影館,四月份推出「華語武俠影展」,由鄭少秋主演,譚家明初試導演啼聲,細火慢燉的好作品《名劍》,成為參展作品之一, 清明時節劍及履及,手刀趕赴華山論劍,見證這難得的復刻回憶。

光點華山電影館,是由台灣文化部規劃,侯孝賢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有別於一般純商業性電影院,沒有被爆米花、可樂及焗烤籠罩的氣味;或廣告做得過度而拖延了正題。開演準點,乾淨舒適的空間感,具水準的音響系統,讓我享受到比以往看本片聽到更多的弦外之音,光是鄭少秋現身的第一幕,音場環繞下,彷彿真有鴿子從頭頂身邊掠過,那種人生可以重來,擁抱大螢幕的暢快激情,幾乎快要有眼眶濕潤的效應。觀眾似均為識貨之人,或是抱著觀摩研究心態而來,提早抵達等候,安靜地魚貫而入迅速就位,專注的氛圍,觀影品質非常好。

另一個收獲是映後座談,曾任電影線記者的本次活動策展人跟大家聊了一些華語武俠片流變的過程,及本片解構。並開放現場提問。歷時一小時仍欲罷不能。提到了香港70年代從楚原的《流星蝴蝶劍》開始,興起以古龍小說拍成電影的風氣,《名劍》亦受古龍風格之影響,片中有類似機關的設計、花較多時間著墨在感情糾葛與內心狀態,例如男主角鄭少秋很帥, 若有似無的與三位女性的關係。更採用文藝片的方式拍攝武俠片,同一空間兩人對話,不看對方;或是一人背對鏡頭、另一人側臉,特殊的構圖畫面,不是合理的應對方式,卻感覺特別有氣質而好看。大量特寫鏡頭與前、後景人物的關係象徵,凸出而細膩。本片顏色運用採大色塊、男主角服裝全是素色藍白,房間打滿紅光轉而跳接紅色牆的廝殺場面,殺戮的濺血,藍白紅鮮明對照。用剪接建立的速度感、鏡頭重覆堆疊形成的多段打鬥、攝影鏡頭位置由下往上拍,場面調度,處處強調風格化設置,成為90年代武俠電影的前瞻元素。此外,近身打鬥精彩,血腥程度比起張徹絲毫沒在客氣,鄭少秋打鬥身段特別好看,主講人認真覺得他是懂功夫的。

看過《名劍》,可知片名有雙重意義,一是指名和劍這兩件事,二是指「寒星」和「齊物」這兩把劍。武俠影片主題通常圍繞在抱不平、立功名、報恩仇的目標,《名劍》可說是立功名的類型,但又不是教人要做到天下第一, 李驀然離鄉背井學劍十年,埋首自己的天地能隻身定心養志,不覺孤獨,出師打敗花千樹之後,卻變得下一步不知要幹嘛, 反而是告訴大家目標放在爭名利是很空虛的。而與花千樹的對戰,點到即止,這種高手過招,不求你死我活的戾氣, 彼此對精彩奮戰的感謝, 才是提升靈性與技藝之關鍵。李驀然持具凶兆的齊物劍與連環正氣的寒星劍對峙,一樣勝出,說明了邪從念來,不會被宿命論所困。富含諸多哲理支持劇情的詮釋,輔以喜多郎1979年Full Moon的配樂,充滿東方哲思的深邃靜謐。 李驀然與女主角們深刻的情感不靠誇張煽情來營造,對話常處於一種獨特的律動,不把話說盡而幽思無限,呈現理想的氣質。相對照於此,黃雀在後的連環公子和像忍者一樣的鐵衣則是常出其不意的反撲造成驚悚感。最後從長廊飛射過來的一幕,是高招的結尾,鏡頭刻意把這一幕拉得很長,展現震撼的張力及處理當下局勢孤注一擲的智慧。這一幕即使放在所有經典名片之間,亦是閃閃發光的。

從《名劍》可窺見企圖在當時傳統框架中求變的精神,拍出如此視覺效果,又充滿商業性魅力,經過歲月洗禮,仍具影響性地位。也因為有片中靈魂人物鄭少秋文武皆備的演技加持,除了動態打鬥看得舒服且會感動的漂亮詮釋,還沈澱出江湖劍客少見的內斂性格、冥想沈思的味道,這樣的意境,至今仍牽動著在觀賞的我們。

2018-4-8